北方过年特有的风俗有:
祭祀、贴春联、扫旧、贴年画、贴挂贴、放鞭炮、拜年、扭秧歌、祭奠先人、送灶神等等,在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。
简介:
“糖瓜祭灶,新年来到,姑娘要花,小子要炮,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!”老北京人过年,一般从“腊八”开始,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。旧时北京的一首民谣中说:老婆老婆你别谗,过了腊八就是年;腊八粥过几天,漓漓拉拉二十三;二十三糖瓜粘,二十四扫房日,二十五做豆腐,二十六去割肉,二十七宰年鸡,二十八把面发,二十九蒸馒首,三十晚上闹一宿,大年初一去拜年。”
腊月初八,家家熬腊八粥,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。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,化得五谷杂粮充饥,后人为了纪念他,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、豆熬粥供佛。腊月二十三,又称“小年”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,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、清水和秣草,送灶君爷“上天”。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,是为了让他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。
祭灶之后,人们开始准备过年。家家都要彻底清扫,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。门上贴门神,门框上贴春联,门楣上挂“挂笺”,门前插芝麻秸,屋内窗上贴剪纸,墙上贴年画。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。当时的旧俗很多,既不许动剪刀,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。
三十晚上,大街小巷不时传来“送‘财神爷’的来了”声音,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,以几枚铜元请过“财神爷”,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。除夕之夜,照例不睡觉,叫做“守岁”。大家围炉共坐,笑语喧阗,喜上眉梢,欢腾室内,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。夜半子时,合家坐到一起吃“更岁饺子”,即开始了新的一年。
我国幅员辽阔,民族众多,风俗多样。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各个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年俗。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北方春节习俗。
💝💝北方春节习俗💝💝
💝1.祭灶💝
北方人过腊月二十三,又称“小年”。这一天主要任务是祭拜灶神,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。一家人先到灶房,摆上桌子,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,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。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。用饴糖供奉灶王爷,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。有的地方,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,边涂边说:“好话多说,不好话别说。”
💝2.除陈布新💝
按照民间的说法,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大年三十这几天的时间,诸神是不在位的,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大扫除,彻底的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,不必担心冲撞到神明。
因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新春扫尘有“除陈布新”的涵义,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、晦气统统扫出门。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。每逢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,清洗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六闾庭院,掸拂尘垢蛛网,疏浚明渠暗沟。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、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。
💝3.杀猪割年肉💝
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。所谓杀猪,是要杀一口自己家养的猪,并且宴请亲朋好友;所谓割肉,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。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。在各地乡村,这一天是大集市日,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。
吃“年肉”讲究要吃红烧肉,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,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、富裕十足。
💝4.宰年鸡💝
这一天,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,还要赶集上店、集中采购。“鸡”同“吉”,有吉利、吉祥如意的意思。杀好的鸡,不在当天吃,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,而且,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,要一直留一点。因为,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,所以节日期间,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。
公鸡必须留一整只完整的,除夕祭祖的时候要用做贡品,只有祭祖之后才能食用。初一时不动刀不杀生的,因此还得留着大年初一。
💝5.赶集蒸馍贴花花💝
腊月二十八这一天的集市是年前最后一个了,故有懒汉子集一说,这是买年货最后的机会了,年货主要以过年所需为主,从吃喝穿戴,到春联贴画,年货各式各样,种类繁多;例如:鞭炮、春联、神马、香烛、烧纸、牛羊肉、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、拜访长辈亲朋的礼物等。
这一天家庭主妇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了,蒸馒头、包粘豆包、包饺子等等,每家都会准备很多,冻在大的缸中,一直吃到冰雪融化。
说起贴花花,主要是将准备好的春联、门心、窗花、剪纸、年画等,按照不同的寓意,不同的含义,贴到相应位置上去。
💝5.守岁💝
年夜饭过后,一家人围坐一起,有时候是围在火炉旁,看着春晚。桌上摆满了各种糖果、零食,然后边嗑瓜子,边唠嗑,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,尤其家里有小朋友的一定拉着给爷爷奶奶辈拜年,然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。
三十晚上要“守岁”,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、守岁火,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,合家欢聚,迎接新年。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,谓之“照虚耗",据说如此照岁之后,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。
在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在一起,吃过年夜饭,点起蜡烛或油灯,围坐炉旁闲聊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。
一到春晚倒计时,新年的钟声要敲响的时候,就是我们着急忙慌的找鞭炮和打火机的时候了。
中国北方春节习俗,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大家带来温暖和喜悦,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精神的体现。春节的习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留,让我们把爱国心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,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,学习文明礼仪,学习新知识,以及传承优良文化,让文明精神延续下去!
春节是中国每年最重要的节日。每年春节,旅行者都会回家与亲人团聚。中国历史悠久,幅员辽阔。不同地方的春节习俗不同,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差异。中国的节日文化历史悠久,影响深远,历史文化底蕴也很深厚。由于中国幅员辽阔,资源丰富,各地的春节习俗也各不相同,从而创造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色彩。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,金鸡宣布黎明。年轻一代向长辈拜年,长辈给年钱镇压邪恶。
在新年期间燃放鞭炮是一种古老的习俗,带有节日意味。在中国新年期间,每个家庭的每个成年人和孩子都必须穿新衣服来庆祝,也就是说,旧的和新的。农历12月24日是每个家庭的清洁日。打扫房子不仅是为了迎接春节,也是为了扫除厄运。人们通过大扫除来表达除旧迎新的想法。
有些家庭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会扔掉一些旧东西,比如衣服和鞋子,买更多的东西,这也代表着摆脱旧的,欢迎新的。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,生猪被杀。除了腌培根,其余的都挂在谷仓里。在新年前把它带回家“放松”一晚。烧肉时,用一个大锅,在下面烧柴火,然后慢慢煮半天。这样,肉就美味可口了。但孩子们往往迫不及待地敦促成年人时不时地捞一块。因此,在这一天,我们通常不吃任何主食。我们只吃肉就吃饱了。
贴对联是中国春节特有的习俗。每年春节前夕,每家每户都会用红纸在门的两端写上祝福,贴在门框的两侧,寓意着好天气、两年成功等美好祝愿。吃除夕晚餐是除夕夜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。除夕之夜,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,吃除夕晚餐。尤其是在北方,家庭会吃饺子。这家人将一起回忆过去,展望未来,非常高兴。
1、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
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。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。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,一定要吃饺子,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(现在人们讲求卫生,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取代。),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,有吉祥之意。
此外,东北人在“初五”这天一定要吃饺子,也称“破五”,就是把饺子咬破,寓意将不吉祥的事都破损,有驱灾避邪之意。
2、年夜饭后吃冻梨
由于东北天气严寒,一些水果冻过之后,就另有一番滋味。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。据相识,最纯正的是冻秋梨,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,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间又酸又涩,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,盖上一层树叶,经由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适口,果汁富足。
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,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、解油腻。
3、年三十点长寿灯
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,今夜通明。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,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,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,而且要点一宿,不能关灯,意味着益寿延年,香火不停。
4、正月不剪头
东北人一样平常都在大年月朔到夏历二月月朔之前不能剪头,若是剪头会克(死)娘舅,以是东北人很隐讳这点,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。“二月二,龙仰面”这表现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祥,以是在这一天许多人都会争相剪头,讨吉祥。
5、月朔初二不扫地
在东北,上了年龄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,大年月朔、初二这两天,不扫地,就是不愿将好运气、财运扫走。以是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。
扩展资料
地域习俗
北方天津
贴吊钱儿
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“腊八儿”,有喝腊八粥的习俗。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,名“腊八蒜”。初一饺子初二面,初三的合子往家转。过了年三十儿,这老例儿开始越来越多。
从吃到日常举止,都要遵循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。天津有句俗话叫“没过十五都算年”,一直到正月十五,这年算到了另一高潮。
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,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,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,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。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,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。
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“破五”,这一天,家家户户吃饺子,菜板要剁得叮咚响,让四邻听见,以示正在剁“小人”。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“小人”的身上,除掉“小人”才能大吉大利,顺顺当当,初五晚上放鞭炮,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春节习俗
放鞭炮、拜年、穿新衣。
大年初一,金鸡报晓,晚辈给长辈拜年,长辈给压岁钱
,压住邪祟。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,有喜庆的寓意。过年,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,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,图个喜庆,也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。腊月二十五,传说玉帝会下界
查访,吃豆腐渣以表清苦。豆腐是春节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。炸豆腐、豆腐盒子、制作豆腐茧等菜肴均需要豆腐。
上一篇:关于交友的警句有什么
下一篇:房改新政策2021执行
发表评论